首页 资讯 电影 当类型元素推向极致化,悬疑剧的下一站在哪里

当类型元素推向极致化,悬疑剧的下一站在哪里

“一次是在南国,死于烈焰;一次是在北方,死于人心。”

近日,爱奇艺迷雾剧场《命悬一生》收官,豆瓣开分7.6,为今年的国产悬疑剧市场再添一笔新墨。在湿热的南国嘉林,关于吴细妹、倪向东、曹小军三个人命运的莫比乌斯环,搅拌着残酷命运与个体挣扎,晕染出了独特的热带悬疑色彩。

渐凉的秋季,似乎正与悬疑品类相适配。除了《命悬一生》外,奈飞上线的暗黑悬疑剧《回魂计》也凭借强情节、强冲突、强反转的极致化设定,建立起失重刺激的独特辨识度。

一边是穷尽苦乏的悲剧式悬吊,一边是酣畅释放的暗黑式复仇,两种叙事路径,或悲怆或狰狞,实则指向了看似截然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道路:悬疑剧正在不断强化某一类型元素的极致化特征,以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标签,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
行至2025年,市场对于悬疑剧的核心需求究竟是什么?在海量的影像中,观众凭借什么去筛选和决定进入一段故事?拥有了品质,为什么也没能助推悬疑佳剧破圈?透过两种创作取向,我们或可找到种种悬疑谜题背后的真正价值。


换命、纠缠、戏弄

“莫比乌斯环”式人生苦旅

三个人的名字,四个人的故事,宿命的攀咬与交织。《命悬一生》埋下的最大谜题,就是关于“真假倪向东”的身份游戏。

故事从一次约定开始,倪向东答应曹小军将木箱运送至荒山,上山后开箱却发现,箱内装着好友曹小军的尸体。谁杀了曹小军,好友为什么会突然提出这种请求,开箱时拍下“犯罪证据”的人是谁……措手不及的问题,将倪向东逼上寻找真相的逃亡之路。

《命悬一生》开头,即抛出木箱藏尸、下水道碎尸、街头横尸等刺激性案件,牵引出一条线索紧跟警方对木箱藏尸案的调查过程,另一条线则回溯到主角们过去十年的回忆,以吴细妹的叙述为轴线,连缀起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。


一部合格的悬疑剧,自然不会平铺直叙地展开解密过程,《命悬一生》亦然。它的障眼法在于一种蒙太奇式的错位,通过半真半假的叙事诡计,挑破主角精心编织的叙事陷阱,用平静的美好幻梦,掩盖真实的罪恶过往。

譬如,据吴细妹讲述,其前夫郭阿弟是因为海上事故失踪,但实则是因为自己不堪其长期的家暴和凌辱,最终被迫杀夫逃亡;嫌疑人“倪向东”曾与自己育有一子,后因矛盾分开,至今仍然保持联系,却模糊了前后“倪向东”是否是同一人。

挣扎着拼命想踏实安定的小镇青年,反复被命运捉弄的荒诞人生,将故事写成了轮盘,恰如莫比乌斯环的单侧曲面——无论沿着表面如何行走,最终都会回到原点

剧集设下徐庆利和倪向东的身份游戏,不仅是简单的身份冒用,更是一种坠落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。倪向东杀害包德盛的恶果,将徐庆利推向犯罪嫌疑人的漩涡,而徐庆利利用倪向东之死重拾“新生”,却也再一次坠入与曹小军、吴细妹的命运循环。


命悬一生,一生悬命。这部由原著作者操刀的悬疑佳作,无疑在人物心旅上拥有更细致入微的把控,并且从叙事顺序和逻辑来看,几乎也与原著的人物视角相仿,通过第一人称引入大篇幅的讲述,揭开历史碎片。

这种“部分-整体”的认知构建,重情绪渲染与内容连通,更能够让观众代入个体身份,进入主角命运迷局,为“麻绳专挑细处断”的苦命人扼腕,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,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悬疑性流失

进入剧集中段,主角团的犯罪动机已基本明晰,但碍于推理线索的释放逻辑,《命悬一生》依然在数条时间线之间反复横跳,使得本该紧张的探案过程被冗长的回忆稀释。案件推进更多依赖“巧合”而非严谨推理,当观众从上帝视角早已推测出可能是吴细妹设计陷害了徐庆利时,剧情仍缓慢地展开,导致悬疑感流失。


截至目前,《命悬一线》的最高站内热度保持在8222,这种无功无过的成绩,对于首次入驻迷雾剧场的正午阳光而言,未免有些可惜。当观众对悬疑品类的“陌生感”追求,逐渐从背景、人物、故事层层升维,如何去平衡人物角色塑造与延宕化、复杂化的叙事效果,是交付于悬疑剧创作者的重要命题。

当悬疑剧失去探索欲

用极致元素的强化,分担故事悬疑性的表达,似乎已成为一条捷径。

《命悬一生》第二集,吴细妹举起菜刀向家暴丈夫郭阿弟喉咙砍去,刀刀见骨的音效与被鲜血飞溅的观音,构成了一场令人不寒而栗的视觉奇观。

与此同时,在《回魂计》中,两位母亲用巫术复活杀害女儿的凶手,在七日时限内展开复仇。剧中充斥着电钻、喷灯、水刑等酷刑场面,还有电诈、邪教、政治黑箱、司法困局……不断反转的剧情设计,激发着最大化的观影爽感。


从理性推理到情感宣泄,从逻辑解谜到感官刺激,表现出的明显叙事转向是,悬疑重心正在向其他落点发生偏移。这并非是对所有“奇观”做出整体性批判,而是要讨论不同比重和语境下的“奇观”价值。

譬如,《命悬一生》的震撼力恰恰来自于其奇观化的呈现方式。从求生到泄恨,吴细妹手刃郭阿弟的前后阶段,正展现了一个女性在长期压迫下的爆发,是从“听话”走向独立新生的重要转变。

而《回魂计》显然在奇观的堆叠上更加泛滥。

剧集以一场发生在虚构城市“班佧”的诈骗绑架案事件为背景,引入“复活七日复仇”的高概念设定,包括名为 “PARADISE” 的神秘废墟场景、实施肉体虐行、电诈连环圈套等等。其中作恶人张士凯在经历数次虐杀、追击后依然“大难不死”,使情节逐渐走向荒诞……


无论是角色之间的互瞒欺骗,还是频繁出现的情节反转,从元素上看,《回魂计》的表面结构确实布满悬疑元素。然而,这些悬疑元素多数并非基于严密的线索铺设,而是依靠信息的刻意隐瞒和突兀揭示来制造效果

比如,真真并非是报警者,反而是利用网红身份将同伴引入电诈陷阱的帮凶;又比如,张士凯与妹妹实际上都是被收养的孤儿,张母实则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。这些反转确实出乎意料,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铺垫和动机刻画,让许多观众感到牵强甚至费解。反转的泛滥与推理的缺席,让《回魂计》在某种程度上更接洽短剧的节奏。

正因如此,极致化元素之于悬疑剧的效用,实际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灰度地带。它的矛盾点在于,高频反转与强烈奇观,是否能够用以替代构建探索欲所需要的耐心与逻辑


需要警惕的是,当观众暂时被刺激性感官所满足,其对于核心悬念的长期兴趣也将随之透支;缺乏铺垫的反转,同样会让编剧意志凌驾于观众主体性探索行为之上,减弱观众参与感;而着重情感于的文艺叙事,则难免出现情感注水、线索断流的情况。

“不安全”>“不完美”

无论是对哪一种设定有所偏倚,不可否认的是,当前的悬疑剧创作大多都能处于合格的水位线上。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拉开差异,往往需要一些没那么“安全”的元素。

尽管《回魂计》在逻辑严密性上存在些许瑕疵,但其对科幻、民俗与伦理等类型的大胆融合,为沉闷的悬疑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而《命悬一生》中游刃有余的命运回环,同样为传统的双线叙事、经年追击带来了新看点。

这些还远远不是探索的终点。


悬疑剧的破局,首先在于题材与世界观设定的创新。传统刑侦、本格推理固然有其稳定的受众基础,但若一味重复相似套路,难免会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。相反,某个特定职业领域的犯罪,某种特殊心理状态下的认知偏差,又或是某个历史时期的特殊罪案,也许能因其新鲜感和独特性,激发观众的探索欲。

其次,需要创造属于特定故事的特殊时间体验,来打破工整的探案结构。当剧集发散不同视角,突破自然性、系统性的连贯认知时,恰好就是悬疑品类的又一进化脚步。

当前,悬疑剧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——观众的口味在不断变化,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,创作的自由度有所放宽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追求娴熟的技巧、工整的结构、稳妥的题材,反而成为最大的风险,因为它意味着平庸与可替代性

相反,拥抱“不安全”的创作态度,去尝试新的故事、探索新的背景、实验新的讲述方式,虽然短期内作品达不到最佳标准,却是悬疑剧实现长远发展的唯一途径。

可以看到的是,腾讯视频X剧场也释出新动作,已定档网剧《重影》,爱奇艺在迷雾剧场上新《命悬一生》后,依然有《低智商犯罪》与《树影迷宫》两部储备。悬疑剧的下一站将驶向何方,我们拭目以待。
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《沉默的荣耀》热播!一起来致敬广播剧版“密使一号”
下一篇
于和伟《沉默的荣耀》悲壮收官,2人升咖,2人0差评,4人被骂惨

评论

评论已关闭

推荐阅读